面對“環保之痛” 藥企該如何走出“利益漩渦”?
11月底,一篇《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5歲的羅一笑得了白血病,父親羅爾不愿接受救助,希望通過賣文章來湊醫藥費。當大家紛紛轉發之時,有網友爆料文章中的花費及羅一笑的家庭狀況均與實際情況不符,羅爾還有三套房。事后,羅爾公開道歉,表示全部“打賞資金”將原路退回。
與持續發酵的“羅一笑事件”相反,江蘇常州4歲女孩萱萱被查出患有腦癌,由于后期費用缺口大,父母打算出售家中唯一期房。有人建議通過網絡籌錢,孩子父母則表示,“不到萬不得已不麻煩別人?!?/span>
“一粒米養出百樣人。”在金錢利益和道德底線面前,有的人選擇欺瞞,有的人則堅持心底的那份純凈。當然,這個選擇每個人都會面臨,每家企業也同樣會遇到。
近日,深陷“污染門”的哈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藥集團”)日子不好過。11月5日,環保部在公布了東北地區大氣污染物涉嫌超標企業名單,哈藥集團赫然在列。然而,這并不是哈藥集團第一次被曝涉嫌污染事件。筆者獲悉,最近的一次在2015年6月。
哈藥集團近年來備受環保壓力,企業也曾表示,環保治理工作難度大,治理開支也較為巨大。雖說如此,其在環保上的開支費用卻并不明晰。此前也曾有媒體報道稱,“哈藥股份的廣告投入是環保投入的27倍。”治理污染并不是件容易事,不但投入巨大而且效果也較為緩慢,但廣告收益則與之相反,不僅見效快還收益多。因此,很多企業會選擇“利益”,而將“責任道德”置之不理。
作為污染大戶,制藥行業的環境污染問題與其發展的特殊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據悉,原料藥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較為嚴重的污染,如廢氣、廢水、固廢等,當中的成分復雜,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較為嚴重。有關數據也顯示,我國制藥業創造的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1%,而其廢水排放量和COD(ChemicalOxygenDemand,化學需氧量)排放約占全國工業排放的3%。
另據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資深副會長張明禹介紹,2014年,廢水國家重點監控企業4001家,其中醫藥制造企業有118家,約占2.9%;廢氣國家重點監控企業3865家,其中醫藥制造企業16家,約占0.4%。這些數據都反映了醫藥行業一直是污染大戶。
此外,筆者了解到,針對環境問題,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曾表示,“將重點對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進行治理,對一切環境的違法行為做到零容忍。”石家莊市政府為了整治霧霾,在上個月緊急出臺了《關于開展利劍斬污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全市所有制藥企業全部停產,未經市政府批準不得復工生產。嚴峻的形勢讓一些藥企不得不搬遷逃離,藥企倘若繼續選擇眼前利益,不顧環境問題,最后只剩一堆苦果。
面對這些數據,面對環保政策,一些原料藥企業選擇加大對環保建設的投入,且部分企業的環保標準與歐美等國家接軌,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高于歐美,如華海、海正等企業。有些企業還采取了從產品設計、生產開發到產品包裝等整個產業鏈的綠色化,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如江中集團、以嶺藥業等。
在金錢利益和責任道德面前,藥企應該端正自己的想法。若想得到長久穩定的發展,搬遷及短期整改等方法只能作為緩兵之計,而不能作為長久之計。而隨著國家對制藥環保問題的重視,大型企業應加強環保系統的建設,通過技術創新改變生產模式,從而實現產業鏈的綠色化。中小型企業也應加強技術創新,淘汰能耗高、產能低的機械,找尋突破口,從而在綠色生產的基礎上實現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