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城縣公布滲坑治理方案 確保水質長期持續好轉
5月31日晚,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政府向社會正式發布了由清華大學、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編制完成的《大城縣滲坑治理方案(簡本)》。方案對滲坑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介紹,科學安排了治理計劃。
今年4月,位于天津市和河北大城縣的多處污水滲坑被曝光,引發公眾關注。其中,大城縣南趙扶鎮原磚廠滲坑總面積約為27.6萬平方米,廢水量約為23.7萬立方米;原化肥廠滲坑總面積約為2.9萬平方米,廢水量約為1.8萬立方米。每個滲坑內均包括若干個小坑。
按照方案,大城縣滲坑治理分兩階段進行。在應急治理階段,滲坑廢水經應急處理后實現pH中性、重金屬達標、COD和氨氮基本達到相關排放水質。其中磚廠滲坑低濃度廢水經處理后直接排放白馬河,執行綜合排放一級標準(其中第一類污染物應滿足最高允許排放濃度);化肥廠滲坑高濃度廢水經處理后暫存滲坑里,然后進入大城縣污水處理廠進一步處理,執行綜合排放三級標準(其中第一類污染物應滿足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方案提出,對滲坑范圍內的污染土壤和底泥進行應急處理,各項治理均需達到相應標準。在后期治理階段,滲坑采取人工濕地等生態恢復措施,確保水質長期持續好轉。
方案提出,滲坑治理原則為污水治理+底泥治理+監測防控。在治理污水和底泥的同時,對滲坑及周邊地下水30米以內潛水含水層、承壓含水層,布設監測井開展地下水水位、水質監測、含水層污染范圍和程度變化等,確保滲坑及周邊集中供水井、民井等用水安全。
根據滲坑污染監測結果,結合電力供應條件,方案綜合考慮治理設施建設規模投資與治理進度確定:2017年7月31日,完成低濃度廢水治理目標;2017年9月10日,完成高濃度廢水治理目標;2017年9月20日,完成固廢治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