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如此嚴峻 我們拿什么保衛的水安全
水,無論對于生產還是生活,都是我們須臾不可或缺的資源。人多水少、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是我國長期以來的“水情”。在一些缺水地區,地下水長期超采已造成區域水位降落漏斗、含水層疏干、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問題;而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更導致一些豐水區水質性缺水。
水安全問題,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我們拿什么來保衛水安全?該如何兼顧水的利用、污染防治與經濟發展?5月下旬,受中共中央委托,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曉峰帶隊的農工黨中央“水污染防治與水資源利用”專題調研組,奔赴江蘇、河北等地,實地調研考察水污染防治與水資源利用情況,為水安全問題把脈問診,同時也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提供決策參考。
怎么用:從七八百米深的地下取水灌溉小麥,值嗎?
京津冀地區缺水問題有多嚴重?普通老百姓很難有一個直觀的感受。
赴河北調研的路上,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處吳愛民處長在車上為我們算了一筆京津冀地區的“水賬”。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根據吳愛民的計算結果,京津冀地區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40立方米。這個數字不僅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水資源量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更是低于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缺水地區之一的以色列。
“可是,以色列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節水灌溉產業,具有全民節水意識,我們呢?”吳愛民反問。
在河北省滄州市,當地水資源狀況讓調研組感到觸目驚心:滄州市人均水資源量只有18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全市范圍內都處于地下水超采區,造成8000多平方公里漏斗區,其中2000多平方公里已形成沉降區,沉降最深的地方達兩米多深。最嚴重的時候,局部最大年沉降量達到88毫米。
付出這么大代價,開采出來的地下水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呢?
據滄州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滄州市每年用水量在14億立方米左右,其中農業用水占了10億多立方米,主要為小麥灌溉。為了取水灌溉小麥,有的地區地下機井甚至打到了七八百米深。而取出來的地下水,大部分采用的卻是大水漫灌的粗放灌溉方式。
從七八百米深的地下取水灌溉小麥,值得嗎?是否一定要種小麥,農業種植結構能否調整?如果種植小麥的話,是否一定追求高產,能否通過少灌、減產來換取一部分生態效益?農工黨中央委員、水利部松遼委副總工程師李和躍提出了一連串疑問。
滄州市也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比如,通過一畝地補貼500元的方式,鼓勵農民不種小麥,改種耐旱作物;通過引黃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最大限度引用外地水;逐步關停城鎮自備井,嚴格管控深層地下水;積極發展節水農業。滄州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耕地面積為1200萬畝,有600多萬畝已經告別大水漫灌,采用管灌、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其中采用了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的農田有200萬畝。
“目前來看,河北省在水資源利用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全國政協副秘書長、農工黨中央副主席何維說“建議河北省加強對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及其它非常規水源的統一配置和調度??稍谀纤闭{中線供水達到設計供水量以前,借用部分水源給河北省,以解決歷史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同時,加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力度,有地表水條件的,應將地下水灌溉調整為地表水灌溉;無地表水條件的地下水灌區,應將種植作物調整為耐旱作物,減少灌溉用水。”
怎么治:污染體現在水里,問題的根子出在岸上
與河北相比,江蘇的“水”問題最突出的矛盾不在水“量”上,而是在水“質”上。
江蘇省地處長江、淮河、沂沭泗流域下游,湖泊眾多,水網密布,水域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6.9%,屬于豐水區。但由于以往工業化及鄉鎮經濟的迅猛發展,環保意識薄弱,水域遭到大面積污染,一些地區由于地表水污染嚴重甚至一度造成水質性缺水。
近年來,江蘇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水污染防治,取得積極成效,獲得了不少寶貴經驗。其中,太湖的治理經驗,引起調研組的重點關注。
2007年5、6月間,在持續高溫天氣的誘因下,太湖藍藻大爆發,造成沿岸無錫市全城自來水污染,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嚴重短缺,商店里的桶裝水被搶購一空……
如何讓本“優”于水的太湖流域不再“憂”于水?藍藻危機后,江蘇省采取建設保護區、控源截污、監測預警、調水清淤、藍藻處置、調整產業結構等各項措施對太湖進行專門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如今,太湖水富營養化程度已由中度改善為輕度,湖體水質達到IV類。
在無錫市梁溪河景宜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楊灣藻水分離站,工作人員為調研組演示了利用水環境監測治理云平臺及衛星遙感等技術的全方位監測系統:在太湖湖體布設21個藍藻巡視點,沿岸建設13個藍藻分布視頻監視系統,配備太湖水環境應急監測船及藍藻感知設備,一旦發現水質指標異常,立即就近采取相應措施。同時,通過藻水分離、減容干化等技術,把打撈上來的藍藻進行資源化利用,制作成有機肥、生物醫藥,分理出的藻水則用作工農業用水。
是否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農工黨中央委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鄭丙輝認為,太湖的水污染,表現在湖里,問題的根子在岸上。例如工業污水偷排、農村養殖業等造成的面源污染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太湖水就難說根治。
“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現在無‘法’管、無錢管、無人管,但養殖場對水源污染很厲害,如果不能關停,應當考慮建設禽畜標準化養殖場,或對使用有機肥、養殖場治污進行專項補貼?!杯h境保護部污防司調研員裴相斌說。
“要強化水污染物的源頭控制,運用經濟政策的調控和提高環境準入門檻等手段,推進產業升級改造,削減污染負荷;按照跨界斷面水質要求,推進落實上下游政府的水質補償政策,完善流域生態補償經濟政策,形成流域水污染防治經濟政策體系?!眲苑逶谡劶皩嵤┝饔蛳到y治理時說道。
怎么管:建立水治理聯防聯控機制,扭轉九龍管水的現狀
無論是水污染防治,還是水資源調配,都涉及如何管理的問題。但水的管理常常涉及不同區域、不同部門,怎么管,誰來管,常常面臨爭議。調研中,專家們一致認為現在九龍管水的現狀存在職責不清、權責不明的監管盲區,應當盡快建立起一個統一、高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太湖的治理,就存在著管理難的問題。傳統上,如果對一條河流進行流域綜合治理,通??梢园押恿髑懈畛刹煌臄嗝?,通過對斷面內流入流出的水質進行監測管理。但這一套在治理湖泊時就行不通。因為湖泊不像河流,無法進行斷面切分,怎么確認污染源?
此外,環太湖有蘇州、無錫、常州、湖州、嘉興5個城市,分屬江蘇、浙江兩省。但受太湖形狀及地形、夏季季風影響,太湖藍藻及其他污染物多在無錫市聚集,污染治理責任如何明確?據無錫市太湖辦相關負責人反映,以前太湖的治理都是通過部省聯席會議來進行治理的,但如今會議已經兩年沒有開了,一些問題也沒得到明確,亟須進一步解決。
“太湖的污染不一定完全是直排入湖的河道造成的,非直排河道和面源污染等造成的污染也不輕。”鄭丙輝說,“太湖的污染與防治不僅僅關乎無錫市,也與沿湖5個市的防控局面緊密相關,要想徹底排查出太湖污染源,根治太湖污染,就必須進行系統、統一的管理與防治。”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在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陳竺說,未來應當抓緊制定水安全保障戰略,做好用水、管水、治水制度的頂層設計,“建立統一、高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統籌管理利用水資源,徹底扭轉九龍用水、九龍管水的現狀,努力解除水資源使用的體制機制障礙?!?/span>